患者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病史,血糖血压控制良好。患者于昨日在全麻下行“腰椎内固定物取出术””。该患者禁食水时间约为24H,于凌晨02:00听诊肠鸣音为5次每分,已恢复正常,夜间生命体征正常,可入睡。患者术后对病情、预后以及费用等的忧虑所引起的精神心理波动,如焦虑、失眠、抑郁等也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目前,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围手术期预防、传统治疗、药物干预和手术治疗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和关注也越来越高,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理念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快速康复外科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被证实有效的技术以减少患者手术应激及术后并发症,加速其术后快速康复,缩短出院时间的护理技术,包括护理、康复、营养,手术的微创,麻醉的镇痛,充分的术前准备,使病人术后早期的下床活动,早期的锻炼。快速康复外科是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组合而产生的协同结果,所以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护理不当会使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迟缓,发生腹胀,腹压升高,反流,呕吐、误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患者精神差,无力,情绪低落,使病程延长,影响伤口的愈合。那么患者为什么会在术后发生一些胃肠道反应呢,引起这些反应的原因有哪些呢?先来看一则案例。
病例汇报57岁患者,两年前因腰椎骨折在外院行腰椎内固定术,术后感觉运动正常。于2019年6月10日入科要求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患者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病史,血糖血压控制良好。入院时无疼痛,排便规律,每日一次。无胃肠道疾病及腹部手术史,一般情况良。
患者于昨日在全麻下行“腰椎内固定物取出术””。患者昨日为接台手术,17:50分接入手术室,术毕20:10安返病房,术后留置两条引流管一条尿管,术后即刻听诊肠鸣音为2次每分,于22:00雾化治疗后呕吐一次,23:00无恶心呕吐症状听诊患者肠鸣音为3次/分,并指导患者少量饮水,未发生恶心不适症。
该患者禁食水时间约为24H,于凌晨02:00听诊肠鸣音为5次每分,已恢复正常,夜间生命体征正常,可入睡。今晨查看患者自诉未排气,查体无腹痛腹胀,评估疼痛评分为3分,为腰部的切口疼痛,可掌握轴线翻身,下肢屈膝屈髋等运动。
针对患者上述情况,在术后护理中,我们对患者进行饮食宣教、教会患者进行腹部按摩、功能锻炼。并且关注患者肠鸣音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做?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且看下面分析:
为什么术后胃肠道功能会紊乱?脊柱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手术创伤、手术体位、麻醉、镇静止痛药物的使用、卧床时间长、排便方式与环境的变化、术后进食时间的推迟、精神心理的变化等。
1、术中的牵拉、刺激或术后血肿、水肿的压迫均可引起交感神经激惹,造成术后腹胀、便秘等胃肠道功能紊乱,同时术中撑开椎间隙、安放融合器等操作对腹腔脏器也有一定牵拉作用。
2、麻醉过程中交感神经的兴奋、迷走神经的抑制以及为预防应激性溃疡而使用的抑酸药物,均可使胃肠道蠕动减弱,导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
3、镇静止痛药物尤其是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同时,吗啡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使中枢神经对排便反射的敏感性下降,容易造成便秘。
4、正常的排便依赖于结肠的蠕动将食物残渣等向远端推进,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过长会导致结肠蠕动降低,水分吸收增多,大便干燥,增加便秘的风险。
5、正常蹲位排便时主要依靠腹壁肌肉收缩使腹腔内压力增高以及重力的因素排便,而术后卧床时只能依靠深吸气增加腹腔压力来帮助排便,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减弱而导致便秘;同时术后排便环境的改变也使部分患者人为地抑制排便。
术后进食时间的推迟也会导致或延缓肠蠕动的恢复。有研究显示,术后进食时间每推迟1d,发生便秘的风险增加6.4倍。患者术后对病情、预后以及费用等的忧虑所引起的精神心理波动,如焦虑、失眠、抑郁等也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此外,失血、液体复苏、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也可能导致术后胃肠蠕动减少。
全麻患者术后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很常见,全麻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往往会加重患者 病情,影响预后。目前,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围手术期预防、传统治疗、药物干预和手术治疗等。
围手术期预防主要包括心理疏导、床上训练大小便、术前清洁灌肠、合理饮食、早期下床活动等。传统治疗如胃肠减压、灌肠和肛管排气等。现已被证实对全麻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有促进作用的方法有: 及早的进食水、规律性腹部按摩、冷热刺激直肠、开塞露灌肠、手法排便、嚼口香糖等。
术前护理一、术前评估与指导